江門:約形成于14世紀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五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著名僑鄉的首府。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
江門市現轄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三個縣級市轄區,代管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2002年末,全市共有73個鎮,15個街道辦事處,1423個村民委員會,221個居民委員會。
新會、臺山、恩平、開平、鶴山俗稱五邑,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江門五邑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共有360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為216萬人,港澳臺同胞為150萬人,此外,還有歸僑、僑眷、港澳臺同胞家屬196萬人。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
江門市屬亞熱帶低緯地區,位于珠江口西岸,全區有285公里的海岸線,受海洋性季風影響,氣候特征是溫暖多雨,日照平均1700小時以上。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種植水稻和各種經濟植物,無霜期在360天以上,終年無雪,氣溫年際變化不大,年平均氣溫全區均在22℃左右。
一年之中,江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暴雨(連續性暴雨和特大暴雨)、臺風、干旱、冷害等。每年夏秋季節時有范圍小實發性強的雷雨大風、龍卷、冰雹等對流天氣發生,冬季的寒潮,早春的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和種養殖業亦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沿革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后又先后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后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并入江門市區。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臺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休閑江門
江門市濱江臨海,山環水繞,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公園圭峰山和北峰山重巒疊嶂、樹木蔥蘢;“小鳥天堂”成千上萬的鷺鳥在這里與人類相伴,自由飛翔;“中國溫泉之鄉”馳名中外,眾多的溫泉成為人們養生的天堂;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上、下川島,水氣氤氳,椰風陣陣,無不散發著動人魅力……而崖門南宋古戰場、陳白沙祠、梁啟超故居和開平碉樓等歷史人文景觀,其鮮明的僑鄉文化特色,更令人流連忘返。
江門市商貿發達,新一佳、人人樂、易初蓮花、益華百貨、新之城等大型購物中心人流如鯽;美食街、酒吧街、購物街、風貌街各領風騷;汽車、教育、文化、信息等新興消費領域購銷活躍;各種康樂設施、文化廣場和大型展演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而五邑蒲葵高爾夫球場以及各式主題郊野農莊更可成為您抑或高尚抑或鄉野的假日休閑好去處。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