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汕尾市位于廣東東南沿海,在北緯20.27—23.28和東經114.54—116.13之間。東鄰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連惠州市,與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瀕南海,與香港隔海相望。陸域界線南北最寬處90km,東西最寬處132km,總面積5271km2,(不含東沙群島1.8km2)占全省總面積2.93%。大陸岸線長302km,占全省岸線索長度9%;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0個港口和3個海湖。全市沿海200m等深線索內屬本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 2.38km2,占全省海洋國土的14%。
【氣候】汕尾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區,海洋性氣候龍為明顯,光、熱、水資源特別豐富,物質能量轉換迅速。全市境內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120千卡/cm2以上,光合潛力每1/15公頃約7400kg(太陽總輻射量每千卡R凈光合產物為61.9kg/公頃);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179.1小時,日照率為49%。汕尾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21.90C,南北氣候略有差異,南部沿海年平均氣溫約為220C,北部山區約210C—21.50C,相差為0.5—10C;月平均最高氣溫31.70C,月平均最低氣溫19.10C;其中極端最高氣溫38.50C,極端最低氣溫-0.10C;水稻安全生長期為260天左右。全市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為2200mm,屬濕潤地區。境內雨季始于3月下旬,終于10月中旬;常年雨量集中在4—9月的汛期,降雨量占全年80%以上;而自10月起至翌年3月,雨量度稀少,降雨僅占全年的15-20%,故春旱、夏澇是汕尾水旱災害的一般規律。由于地形作用降雨量集中,使本市成為廣東省3在暴雨中心之一,曾有過日降雨量621.6mm和一次連續性最大降雨1191.5mm的記錄。此外,由于汕尾背山面海,岸線較長,故夏秋季節較易受西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臺風)的襲擊及影響。資料顯示,影響汕尾氣候的熱帶氣旋年平均4.9個,最多年份10個,氣旋帶來的狂風、暴雨和海潮,往往釀成風、澇、潮災害,但其豐沛降水亦可緩和干旱,增加工廠水庫蓄水,為次年的早稻等農作物生產蓄備豐富的水源。
【地質地貌】汕尾地貌區域為華夏陸臺多輪回造山區,地質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頻繁。侏羅紀燕山期造山運動基本奠定了本地區現代地貌的輪廓。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使本地區表現為斷裂隆起和平共處塌陷,產生了侵蝕剝削和堆積,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以后的新構造運動繼續抬高,使花崗巖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廣闊的花崗巖山地,丘陵及臺地。
本地區地質年代最早是三疊系上統,繼而侏羅系第四系。巖石主要有花崗巖、砂頁巖及第四系列化沖積砂礫層出不窮等組成。經過大自然和人類活動的作用,構成復雜的土壤類型。土壤類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黃壤、紅壤、赤紅壤、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沼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10多種土類,40多個土屬,70多個土種。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