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位于中國正北方,是內蒙古西部的一個新型城區。臨河雄踞河套平原腹地,南臨黃河,北靠陰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07°6′一107°4′,北緯40°31′一44°17′。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區轄11個鎮、3個鄉、160個行政村,城區設10個街道辦事處。臨河有蒙、漢、回等14個民族,52萬人口。
臨河全境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140多毫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40天左右。引黃自流灌溉,水源充足,具有發展農、牧、林業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糧食主產以國家一級優質小麥為主,此外,蜜瓜、西瓜、黑瓜籽、蘋果梨等產品在全國享有盛譽。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養殖業迅猛崛起,并于21世紀初提出了建設“北方羊城”的宏偉設想。
臨河地方工業以絨毛、食品加工、化工、造紙、機械制造及民族用品為主,并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逐漸從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邁進。臨河交通便利,郵電通訊發達,城區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已基本滿足了當地企業家和外來投資者的基本要求。臨河區是巴彥淖爾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漢時屬朔方郡,始置臨河縣。唐初屬關內道豐州。元代隸大同路云內州。清代先后屬綏遠道薩拉齊廳、五原廳。1925年設臨河設治局。1929年改為臨河縣。1985年撤縣改市。全市地勢平坦,海拔1300米左右,南臨黃河,北有烏加河,境內渠道縱橫,間有沙丘分布。有大小湖泊60余個,水面3.6萬畝。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5認年降水量156毫米;無霜期150天。是自治區主要產糧地區之一,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糜黍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甜菜;葵花籽等,還盛產構杞、甘草等中藥材家畜、家禽飼養業也很發達。1990年糧食產量287170噸,農業總產值61890.4萬元。工業有制糖化肥;釀酒、電力、建材、食品、皮革、地毯、制藥等行業。1989年工業總產值18967.4萬元。包蘭(包頭至蘭州)鐵路、包銀(包頭至銀川)公路橫貫南部。境內有多處古城遺址和古墓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