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永安全市土地總面積2942平方公里(折441.35萬畝),多山地、丘陵、盆谷,平原狹小,山地面積401.41萬畝,平地面積近40萬畝(按利用類型劃分,林業用地382萬畝,耕地面積22萬畝左右,水域面積8萬畝左右,其它用地28萬畝左右),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23畝。
永安市位于閩中偏西,閩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游地段,處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的過渡地帶。大約界于東經116°56'- 117°47',北緯25°33'- 26°12',東西寬82公里,南北長約71公里。東靠大田縣,西鄰連城、清流,南毗漳平、龍巖,北接三元、明溪。市中心距三明市區50公里,離福州340公里,到廈門360公里。永安是閩西北交通樞紐,鷹廈鐵路貫穿其中,每日過往列車達28車次,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境內的 205國道和305省道可便捷通往閩東南沿海和省外。
永安市總人口31.9萬(2001年數據),其中非農業人口13.7萬,城區人口近15萬。目前,永安市共有4個街道辦(燕東、燕西、燕南、燕北),7個建制鎮(小陶、安砂、貢川、西洋、曹遠、大湖、洪田),4個鄉(羅坊、上坪、槐南、青水),228個村民委員會。
永安古名浮流,分屬沙縣、尤溪縣境。明景泰三年(1452年)始設縣治,直到整個清朝,均屬南平府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永安屬北路道(1914年改稱建安道);民國13年廢道,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制,永安屬省政府領導;民國21年,十九路軍發動"閩變",將福建劃為閩海、光泉、延建、龍汀四省,永安屬延建省;民國23年起國民黨政府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永安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所在地長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所在地南平),民國31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所在地龍巖);民國35年至38年,永安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會內遷永安長達七年半之久,許多名噪一時的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此,永安成為當時東南文化名城之一。1950年1月28日永安解放后屬永安專區,為行署所在地,1956年永安專區撤銷后,隸屬龍巖專區,1962年劃歸三明專區(現為三明市)。 1984年9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永安撤縣設市,仍隸屬三明市。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