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偃師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2°26′15″~113°00′00″和北緯34°27′30″~34°50′00″之間。全市東西長44km,南北寬約34km,總面積948.43km2,轄16個鄉鎮(其中13個建制鎮)、332個行政村,總人口83萬,是全省首批10個小康達標縣(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省26個城鎮化發展重點縣(市)、35個擴權縣(市)和第二批對外開放重點縣(市)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共完成生產總值188億元,同比增長14.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9136萬元,同比增長7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15億元,同比增長31.8%;農民人均純收入4337元,同比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669元,同比增長11%。在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再次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位居第73位,較上屆前移19個位次;在全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評價中位居第3位。
偃師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息偃戎師”而得名。歷史上先后有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是國內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縣級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處。境內有被史學家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的夏都斟尋阝遺址,該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基址群、禮器群、鑄銅作坊遺址、綠松石器作坊遺址和中國最早的宮城(即紫禁城),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史學界公認的“華夏第一王都”;有被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為夏商斷代界標的商城遺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偃師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市內有全國聞名的東漢太學遺址和靈臺遺址,以及商湯王冢、伯夷、叔齊墓、呂不韋墓、齊田橫墓、王鐸墓、顏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張衡、蔡倫、班固、王充等歷史人物都在這里成就了偉業英名。2005年,我市被授予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市)榮譽稱號。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