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市是遼寧省轄市,是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位于遼東半島經濟開放區東南部鴨綠江與黃海的匯合處,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東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新義洲市隔江相望,南臨黃海,西界鞍山、營口,西南與大連市毗鄰,北與本溪市接壤。市區地理座標為東經124°23′,北緯40° 07′。丹東地區東西最大橫距19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60公里,總面積14981.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63平方公里。丹東大陸海岸線長120公里,沿海有大鹿島、小麥島等島嶼。市人民政府駐振興區。
丹東地區在全國綜合自然區劃中,屬于南溫帶濕潤區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寒適度,陽光雨露和諧。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濕潤的東南風沿地形抬升,給丹東地區帶來豐沛雨澤。長白山——千山山脈橫臥于北部和西北部邊界,對來自西伯利亞的寒冷干燥的西北風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因此,在全國干旱的北方,丹東地區是最濕潤的地方,在全國嚴寒的東北,丹東是最溫暖的地區之一。丹東四季分明,冬季時間最長,夏季次之,春秋過渡季節最短。由于我區背山面海的特點,造成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南部屬半大陸半海洋性氣候;北部屬大陸性氣候,南北冷暖轉換時間約差半個多月,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雨量要多數倍,且冬少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雪豐足。丹東的大氣濕潤清新,潔凈無塵,少風沙沉降,空氣資源屬全省最佳。雨量資源得天獨厚,溫度資源豐富,光照資源略少于各地。春秋季節是南、北風交替的季節。春季冷空氣開始衰弱北退,暖空氣北進;秋季則反之。上述天氣形勢特點,形成我區為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冬季時間最長,夏季次之,春秋過渡季節最短。
丹東歷史悠久,遠在1.8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公元前六世紀,這里屬周朝統轄。西漢時期在此設西安平縣(今媛河上尖村古城址)和武茨縣(今鳳城市劉家堡城址),而后歷朝歷代都在這里建制。安東由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安東都護府而得名。1876年,清政府設立安東縣。1882年,清政府與朝鮮訂立《中江通商章程》,在安東開辟市場與朝鮮直接通商。1907年,清政府宣布安東為貿易港。開港后,民族工商業興起,中外商賈云集,內外貿易興盛,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安東成為東北部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和東北三大貿易口岸之一。1937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安東市,先后成為安東省和遼東省省會所在地。1954年6月起為遼寧省省轄市。1965年,國務院決定將安東市更名為丹東市,其含意“紅色東方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