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原名錦縣)位于渤海遼東灣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美麗的沿海開放城市,素有“遼西走廊上一顆明珠”之美譽。199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凌海市地理位置介于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全市轄19個鄉鎮(場)、2個街道辦事處和260個行政村,總人口為53.7萬,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15個少數民族。凌海市自然地貌結構大體分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內“山、平、洼、海”俱全,土地總面積2495平方公里。2007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3.2億元,增長3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73億元,增長21.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5億元,增長6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2.3億元,增長39.5%;域外招商引資實現3.6億元,增長60.3%;實際利用外資實現537萬美元,增長46.2%;出口創匯實現1.76億美元,增長6.6%。
凌海市現轄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8個鄉,1個農場。下設440個村民委員會、32個居民委員會。 2個街道辦事處為:大凌河街道辦事處、金城街道辦事處。 10個鎮為:石山鎮、余積鎮、雙羊鎮、班吉塔鎮、沈家臺鎮、三臺子鎮、右衛滿族鎮、閆家鎮、新莊子鎮、翠巖鎮。 8個鄉為:大業鄉、西八千鄉、建業鄉、溫滴樓滿族鄉、白臺子鄉、謝屯鄉、安屯鄉、板石溝鄉。 1個農場為:大有農場。
錦縣(州)之名始于遼代,起源小凌河。據《奉天通志》載:“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參柳水,遼稱小靈河,金、元易靈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熱河省凌源縣,逕錦縣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東南過北寧鐵路,繞城西南而東,以其回旋如錦名日錦川,縣名亦取于此”。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