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地理坐標為東徑104度17分至107度39分,北緯36度35分至38度32分。南靠寧夏海原、固原,北連永寧、陶樂,東鄰陜西省定邊,東北、西北被內蒙古自治區的鄂托克前旗和阿拉善左旗環抱,東南、西南與甘肅省環縣和景泰縣接壤。全市總面積為2.72萬平方公里,占全寧夏總面積的52%,總人口191.9萬人,其中回族人口6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3.4%,是中國回族主要聚居地之一。1998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設立地級吳忠市,將原縣級吳忠市更名為利通區。吳忠市轄利通區、青銅峽市、靈武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鹽池縣。利通區是吳忠市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有悠久歷史的塞上古城。
吳忠地處西部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 年降水量在260.7毫米,年蒸發量在2018毫米,平均氣溫9.4攝氏度,這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蒸發強烈,雨雪稀少,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時,無霜期163天,是全國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特別適宜農作物及瓜果生長。每年5—10月間,吳忠山川氣候宜人,風景如畫,果鮮瓜甜,稻香魚肥,是旅游觀光的黃金季節。
吳忠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岸邊的靈武“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羌、戎和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曾在這里逐水草、牧牛羊;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就在此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吳忠就有了引黃灌溉史;漢唐盛世,引來中華大融合,在此設立富平縣,唐太宗親臨此地接受異族歸附;“安史之亂”,唐肅宗李享在靈武登基,靈武成了全國政治軍事中心,當時的吳忠已相當富庶;黨項族首領、西夏國皇帝李元昊統治的腹地也在今日吳忠一帶;成吉思汗滅西夏,設寧夏路;1929年成立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4月成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7月,寧夏撤省歸甘肅省管轄;1955年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轄吳忠、金積、靈武、鹽池、同心5縣;1958年撤州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1972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1998年撤銀南地區為地級吳忠市(同時縣級吳忠市改為利通區)。吳忠在歷史上地處邊疆地塞,吳忠的地名,也是古代邊疆設立的軍營名稱或守將名稱而得的。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