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早晨,同任何一個平常的日子一樣,隱身掛著QQ。還是和任何一個平常的日子一樣,電腦右下角彈出騰訊實時更新的新聞小視窗,只是,新聞標題赫然寫著“邁克爾·杰克遜病逝”。于是看了看QQ好友的簽名,不少朋友更新道:“唉,邁克爾·杰克遜”、“向杰克遜致敬”、“巨星隕落”、“走好,杰克遜”等等。然后在線聽著“Dangerous”、“King of Pop”等專輯,參加了“他其實沒有死!這個玩笑開大了吧”的網上投票…… 幾天后,鋪滿紅色鮮花的金色靈柩全球同步地在網站直播中緩緩進入視線,順次點擊網頁上獻花、哀歌、點燭、上香、祭酒、祈福的圖標,用祝福送杰克遜最后一程。
成百上千萬的中國人通過網絡完成了對邁克爾·杰克遜的祭奠,而在世界各地,祭奠跨越空間地域同時進行。這“成為了史上最重大的傳媒事件”,從中國互聯網參與事件的深度和影響力度來看,這也是一次重大的媒介戰役。
事件發生后,中國的互聯網第一時間報道了邁克爾·杰克遜病逝的消息,并成為人們獲知這一消息的主要來源之一。特別是對于無法在工作時間收看電視、收聽廣播的上班族來說,網絡縮短了信息獲取的延時,使得“全球同步”具備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可能性。
緊接著,主要門戶網站的杰克遜專題均以極快速度紛紛出爐,也呈現出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專題以歷史資料和新聞信息作為主要內容,具體包括悼念活動、經典回顧、親友追思、遺物展示等,以視頻、音樂和文字資料的形式傳播給網民。視頻、圖文并茂的大量采用是此次報道的主要形式,在給予網民“置身其中”的現場感的基礎上,又通過文字報道補充背景資料、加強報道深度。毫無疑問,網絡媒體專題“承載的信息量極大,展示方式豐富多樣,這是傳統媒體無法實現的。”其次,網站專題包含了BBC、CNN、《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國外主流媒體以及《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新京報》等國內媒體的相關報道,實現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充分融合。最后,網絡報道積極與網友互動,發揮互動和即時的優勢,在網民中制造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與此同時,各網站專題的內容、形式和編排方面也表現出較大差異。其一,面對海量信息,有的僅僅是信息的簡單堆砌,有的網站則進行了獨特的媒介解讀和編排,例如騰訊將杰克遜一生的娛樂大事件、所獲得的榮譽進行了梳理,回顧了從1970年開始MJ的傳奇一生,給網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二,網民參與程度的差別,除了對專題報道發表文字評論之外,虛擬鮮花、哀歌、祈福等形式,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場,網絡成為人們宣泄情感、寄托哀思的空間,截至7月10日,騰訊獻花網友已近900萬人次;其三,即很多人已經注意到的一個重要細節的差別——杰克遜專題的URL命名,與“/Jackson/”、“/mjdead/”的命名不盡相同的是,騰訊采用了“/mjforever/”,更具人性關懷,這意味著,網絡媒體已經開始自發或者自覺地扭轉其在價值取向、人文因素等方面的缺失,對于影響力不斷擴展的媒體而言,這樣的轉變將成就其未來更大的發展。
事件高潮發生在悼念活動當日,特別是杰克遜追悼會尤為重要。對中國網絡媒體而言,這是第一次視頻直擊世界級大事件,是一次重大的考驗,更是一次激烈的競爭。
盡管悼念儀式定于北京時間7月8日凌晨,但在7月7日晚21點之前,騰訊就拉開了直播的序幕,這顯然搶得了先機,網友在貼吧等平臺上將騰訊推薦為觀看直播的首選。直播開始后,立即贏得了網友的大力支持,此后人氣一路領先,當晚流量超過1.7億,網友參與數超過了NBA。
為了提高直播效果,騰訊采用了現場解說和同聲傳譯的方式,而這通常只出現在重大事件的電視直播中。同聲傳譯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網友收看直播的質量,由于消除了由語言差異造成的隔閡,中國網民與洛杉磯活動現場的哀思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充分調動了網友參與直播互動的積極性,形成直播和網友情感交融的感人場面,也就在這一刻,中國網民的悼念活動成為全球悼念的一部分,達到最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網民參與的主動性空前高漲,他們通過搜索引擎尋找邁克爾·杰克遜的歷史資料、實時報道、音樂、視頻;網友自發的調查、投票通過博客、社交網站等廣泛流傳;通過文字、貼圖等形式參與邁克爾·杰克遜為主題的跟帖;通過購物網站購買邁克爾·杰克遜的專輯、物品等,可以說,網友的關注和參與,是此事件成為“史上最大的傳媒事件”的重要因素。
杰克遜病逝報道已暫告一段落,網絡媒體在這一事件中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對事件擴大影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還是輿論引導的重要因素。而對于中國互聯網媒體來說,這絕對是世界級大事件報道的一次大捷。不過,這僅僅還只是個開端,各網站的競爭,一定會在未來上演得更激烈。
“逝者長已矣”。網絡的海量信息帶去我們的綿長懷念,“MJ, you ‘re not alone,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