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邊陲、云貴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東連柳州,南界南寧,西接百色市,北鄰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于東經106°34'~109°09'、北緯23°41'~25°37'之間。東西長228公里,南北寬260公里,全市土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
2004年末,河池市總人口為383萬人。境內有壯、漢、瑤、仫佬、毛南、苗、侗、水8個世居民族,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河池市現轄金城江區、宜州市和羅城、環江、南丹、天峨、東蘭、巴馬、鳳山、都安、大化9縣,其中民族自治縣5個。
河池地處低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長而炎熱,冬短而暖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日照時數大部分地區都在1447~1600小時之間。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一般都在16.9~21.5攝氏度,南部與北部氣溫相差約6度,大部分地方沒有嚴冬。全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1200~1600毫米之間,多的地方超過2500毫米,最少的地方也在1000毫米以上,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河池歷史悠久,先秦屬百越之地。秦屬桂林郡、黔中郡;漢屬郁林郡、牂牁郡;隋屬始安郡;宋朝設“慶遠府”,是河池建制“府”之始;元朝設“慶遠南丹溪洞軍民安撫司”;明清屬“慶遠府、思恩府和柳州府”;民國屬“慶遠、武鳴、百色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到六十年代初期,分別隸屬柳州、百色、南寧三個專區。1965年8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設立河池專區,統轄從廣西的柳州、百色、南寧三個地區劃出的10個縣,專區駐地河池縣金城江鎮。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增設大化瑤族自治縣,縣域由都安、巴馬和南寧地區馬山縣的部分鄉鎮組成。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池市設立地級河池市。 河池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韋拔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是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廣西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的故鄉,各族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 1955年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廣西籍17名將領中,河池籍有7人。全市有9個縣市108個鄉鎮屬革命老區。現全市保留的革命遺址有列寧巖、魁星樓、紅七軍河池宿營地、紅七軍二十一師部等。
北回歸線橫貫河池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5℃,年均降雨日166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無霜期353天。河池擁有廣西最大的沖積平原——潯郁平原,農業資源、水力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是廣西重要的商品糧、糖、果、肉桂和禽畜生產基地,素有廣西“魚米之鄉”、“荔枝之鄉”、“龍眼之鄉”等美喻。境內水能總蘊藏量達16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超過11億千瓦時。主要礦產資源有全國儲量第一的三水鋁和鐵、錳、金、銅、銻、石灰石、白云石等60多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別具特色,是廣西重要的旅游勝地和重點發展的桂東南歷史文化宗教名勝旅游中心,主要景點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桂平西山和龍潭國家森林公園、千年古剎南山寺、峽谷景觀大藤峽等。桂平西山茶、平南團羅茶、覃塘毛尖茶、桂平香米、東津細米、羅秀米粉、金田淮山、社坡腐竹、麻垌荔枝、石硤龍眼、覃塘蓮藕等名優特產品馳名中外。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