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海倫市位于黑龍江省中部,距省會哈爾濱市225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6°58′-47°52′,東經126°14′-127°45′。東部隔克音河與綏棱縣為界,西部隔通肯河與青岡、明水、拜泉縣相望,北部與北安市接壤,南部與綏化市、望奎縣為鄰。全境從東北到西南150千米;南北78千米,面積4551平方千米(當地政府網站)/4667平方千米(簡冊)。總人口82萬(2004年)。
在地貌上是由小興安嶺山地向松嫩平原的過度地帶,屬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勢從東北到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階地、河漫灘依次呈階梯形逐漸降低。海拔高度最高471米,最低147米,一般為200米上下。境內無高山峻嶺,除少量殘丘外,大部分為波狀起伏的高平原。在土壤上,大部分為黑土。海倫縣位于中溫帶亞濕潤氣侯區,屬大陸性季風氣侯,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潤。年平均氣溫為1~2℃,最高37.7℃,最低零下40.3℃,年降水量為500至600毫米之間。
海倫市轄7個鎮、16個鄉:海倫鎮、海北鎮、倫河鎮、共合鎮、海興鎮、祥富鎮、東風鎮、前進鄉、向榮鄉、長發鄉、東林鄉、海南鄉、共榮鄉、樂業鄉、福民鄉、豐山鄉、永富鄉、百祥鄉、聯發鄉、永和鄉、愛民鄉、扎音河鄉、雙錄鄉;林場公司、東方紅水庫地區、海倫綏化種畜場、海倫農場、紅光農場。
歷史沿革:海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黑龍江省建治較早的縣份之一。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經勞動和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在秦、漢、唐、遼、金、元、明時期,境內即有少數民族生息、繁衍、勞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統衙門,海倫縣境域即為其所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統,設通肯協領署;宣統元年(1909年),海倫直隸廳改為海倫府;1912年(民國元年)海倫府改為海倫縣;民國6年(1917年)1月設望奎設治局,從此,海倫、望奎分治,恢復海倫縣;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倫縣歸屬偽濱江省。1945年8月15日,偽滿洲國覆滅,全縣人民獲得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國前夕,海倫縣曾先后歸黑嫩省、黑龍江省管轄。1949年10月1日建國后,海倫縣一直屬于黑龍江省管轄。至1985年,縣境內共有7個鎮,10個街道;22個鄉,360個村,1,667個村民小組,1,255個自然屯;6個農牧場,6個林場。海倫鎮為縣人民政府駐地。全縣總戶數為164,418戶,人口為799,838人。境內民族99.5%是漢族,還有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錫伯族、黎族、彝族等。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