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位于廣濟處鄂東,風雜吳楚,襟江帶淮。北部綿延著大別山余脈橫崗,太平諸山;中部為沿江紅土丘陵;南部為長江沖積平原,是為古九江故道。吾邑自古魚米富庶,明清以降,為鄂東、皖西、贛北的大邑。
全市東西最大橫距43公里,南北最大縱柜42公里,版圖面積1200.35平方公里,北部為大別山余脈,中部丘陵起伏、湖港交錯,南部為帶狀長江沖積平原。全市行政區劃為3個辦事處、8個鎮和一個國營農場,轄325個村,73萬人,耕地面積53.5萬畝,水面21.9萬畝,山林31萬畝。境內地表水文網密布。長江自西向東流經境西南部和南部邊緣。全市流域面積主屬長江下游干流區華陽河系,源出北部低山和中部丘陵的梅川、荊竹、大金、戴文、鐵石等河注入武山湖、太白湖匯集東流入華陽河,干流自武山湖經豐收大港至太白湖,流域面積共計953.2平方公里。其次屬長江中游干流區蘄水河系,源出西北丘陵的松陽、栗木、百園等山河,向西注入蘄春縣赤東湖,流域面積126.7平方公里。此外,有馬口湖流域面積76平方公里,以及長江武穴段流域面積44.45平方公里(包括新洲水面)。全市現有總水面145.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12.14$。境內地表水文網密布。其中湖泊面積37.26平方公里,河港面積9.2平方公里,水庫塘堰面積58.9平方公里,長江水面40.31平方公里。現有太白(與黃梅共有)、武山、馬口3個湖。境內干流長20公里以上的季節河有4條,即梅川河、荊竹河、大金河、戴文內河,20公里下的小河有7條,此外有豐收、西港、百米、新港等4條大港。
武穴歷史悠久,據考古學家最近在境內大金鎮尺山遺址發現,遠在新古器時代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類活動。在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1世紀)屬荊州管轄;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屬楚國;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前)屬九江郡;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屬江夏郡(《湖北通志》載:“廣濟為漢蘄春、潯陽二縣地);三國(公元220--265年)屬吳,隸屬蘄春郡;西晉(226-316年)屬西陽郡;東晉(317--420年)屬新蔡郡;南北朝時期至南齊永明四年(420-486年)以前屬豫州蘄春郡蘄春縣;公元486年,因南齊政權以“齊”為尚,郡、縣均改為齊昌郡、齊昌縣,又把縣境東部析置永興(今黃梅縣大部,包括武穴鄭公塔一帶)、苞興(今武穴市大部,包括黃梅大河一帶)兩縣;北周大象元年至大定元年(579--581年),朝庭改羅州為蘄州,至此,蘄州所轄相當于今黃岡市范圍,齊昌郡及所轄齊昌、永興、苞興三縣隸屬蘄州;隋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齊昌、永興、苞興三縣,并入蘄春縣;公元621年,又分蘄春縣以東為“永寧”、“黃梅”兩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廢永寧縣改為廣濟縣。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