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灣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全區面積8.0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0.50平方公里。區界北至延安中路、金陵西路,與黃浦區、靜安區交界;東至西藏南路、肇周路、制造局路、高雄路、江邊路,與黃浦區接壤;西至陜西南路、瑞金南路,與靜安區、徐匯區為鄰;南至黃浦江河道中心線,與浦東新區相望。
區境內轄淮海中路、瑞金二路、打浦橋和五里橋4個街道,共74個居民委員會。
2005年底全區戶籍人口31.6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人均期望壽命為82.13歲。
盧灣區區境早在南宋時屬華亭縣高昌鄉。元代劃入上海縣。1900年后,區境北塊被陸續辟為法租界。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建立盧家灣區,解放后改為今名。1956年原嵩山區并入,1959年原邑廟區部分并入,逐漸形成現今之區劃規模。淮海中路(舊名霞飛路)商業街橫貫北境。從30年代起,即為上海著名商業街。
歷史上,舊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時期一些重大革命事件和革命家活動,曾先后發生在本區。辛亥革命時期,為上海光復和反袁世凱反動統治,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三次攻打江南制造局(今江南造船廠)。我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如創辦《新青年》雜志、建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等。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境北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舉行。孫中山先生晚年和夫人宋慶齡居住在莫利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期間,在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推動和幫助下,提出了新三民主義,改組國民黨,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解放戰爭時期,周恩來在本區設立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開展了同國民黨的政治斗爭活動。著名愛國人士鄒韜奮、張學良、柳亞子、何香凝也曾居住在本區。藝術大師吳昌碩、梅蘭芳、張大千、劉海粟等也長期在本區居住,從事藝術活動。
1919年4月,韓國愛國者組織的臨時政府成立于本區,開展抗日等活動。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