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區之一。位于市中心區西北城郊結合部,東與閘北交界,西與嘉定區接壤,南與長寧區、靜安區毗鄰,北與寶山區相連。面積54.99平方公里,列全市中心城區第二位,其中水域0.77平方公里。區機關大院(大渡河路1668號)南北緊靠滬寧高速公路和鐵路上海西站,東距鐵路上海站4.7公里,西南距虹橋機場8.4公里,東南距市中心人民廣場7.5公里。
普陀區是上海西部的陸上交通要道。滬寧、滬杭2條鐵路線會合于區境,區境北部設有上海西站。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別是204、312國道的起始段。滬嘉高速公路與滬寧高速公路分別從區西北部與西部進入境內。內外環線及軌道3號線橫穿區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普陀區轄6個街道、3個鎮,215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長壽路街道、曹楊新村街道、長風新村街道、宜川路街道、甘泉路街道、石泉路街道、真如鎮、長征鎮、桃浦鎮。
普陀區于1945年12月建區,初名十三區,1947年1月改現名,以境內普陀路得名。戶籍居民307934戶、人口84.51萬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5368人。
普陀區是上海西部的陸上交通要道,有上海“西大堂”之稱。滬寧、滬杭兩條鐵路線會合于區境,設有上海西站。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別是204、312國道的起始段。滬嘉高速公路與滬寧高速公路也分別從區西北部與西部起始。市的內環線、外環線、明珠線(軌道交通)貫穿區境。
普陀區原為老工業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發源地之一。中共早期活動家李啟漢、鄧中夏、項英、李立三、劉少奇等都曾在區內領導工人運動。昔時工業以紡織、面粉為主體,改革開放以來,已迅速成為各門類工業競爭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區。由于開展市場經濟建設,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物流業、商業、現代都市型工業、旅游和服務等第三產業,經濟逐年上升。2006年財政收入完成83.92億元,比上年增長2.5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財政收入中完成工商稅收23.83億元,比上年增長6.18%。如今,在新一輪發展中,普陀區將建設成為上海服務和輻射長三角地區的現代化貿易集聚地。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