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在整個中國的版圖中屬于長江三角洲平原。從小處看,是“大三角”中的“小三角”。雖屬彈丸之地,但扼擁長江,緊靠黃浦江,西屏上海老市區,這里土地肥沃,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發展空間。
浦東的瀕海之域,屬江海沖積平原,它是在江流和海潮的長期相互作用下,由積聚的沙洲逐漸連片成陸的。這片肥沃之地是由積聚的沙洲逐漸連片而成的,因此修塘、浚河歷來是地方上的要政,當地百姓也是全力以赴,以求得生存與發展之地。在數百年間,曾先后修筑塘堤10多道,但歷經滄桑,屢毀屢修,輪番約200多次,疏浚河道有70余條(段)。而只有到了解放之后,人民政府才有這個能力,調動所有的力量與資源來抵御自然災害,并筑起了聞名于世的“人民塘”,這才使這一地區免遭潮災之害。之后又采取了開挖整治河道,建造水閘堤壩,實現水網的分級控制和自由調蓄等措施,才算真正提高了防洪抗災的能力,才使到目前為止的1.5萬公頃的農地得到了保護。
從歷史衍變來看,一片肥沃平原的形成,孕育了勤勞勇敢的人民,培養了抗爭自然的頑強性格。而所有這一切,難道不就在為現在的浦東,以及為未來的浦東,鑄就一種奮發向上、永遠進取的“浦東精神” 浦東海岸線有多長,它的走向如何,是如何形成的,對浦東乃至上海有什么作用,您都知道嗎?
浦東的海岸線,占到整個上海大陸岸線的大部分,大陸岸線沿長江口成弧形再轉向杭州灣,長達100多公里,其走向是西北—東南—南—西南。這一帶地處江海之交,受海潮江流日夜沖擊,因此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便形成了與海岸線成平行走向的海塘,這些海塘也便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歷史見證。
如今,浦東正處于新一輪開發的大好時機,向岸線外擴展新地已成為一種必然,一些直通大洋、面向蔚藍的新港區、新碼頭,一個個地在浦東岸線邊豎立,為浦東的未來洞開了一扇扇通向彼岸的大門。但上海乃至浦東的海岸線的形成歷史決不能因此而遺忘,在進一步開發之際,要持有對歷史、對未來的浦東人負責的精神,處事必須理智、理智、再理智! 您對自己所生活與工作的浦東新區的歷史沿革與區劃調整了解嗎?雖然其中的歸屬撤并讀起來比較枯燥,但它歷史沿革的基本軌跡還是比較清楚的。在此,不妨向您作一個簡略的介紹:
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昆山縣,隸屬于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于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辛亥革命(1911)時改廳為縣,直隸江蘇?。?950年由南匯劃入29個鄉;1958年川沙從江蘇省劃出,改屬上海市管轄;1961年成立才兩年的浦東縣的農村部分全部劃入川沙,并將沿黃浦江邊的高廟地區劃歸楊浦區;1984年再將沿黃浦江的塘橋、陸家嘴、洋涇一帶劃歸黃浦區,把周家渡至楊思等沿江地區劃歸南市區。到1985年縣境的面積已是建國前的2倍。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浦東,1993年浦東新區管委會成立,川沙縣的建制撤銷,同時將劃歸到南市、黃浦、楊浦的地區及閔行的三林鄉收回,成立了浦東新區。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