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國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也是呂梁山東麓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連接省城太原和晉西北的現代化工礦城市。古交市地處北緯37°40′6″至38°8′9″,東經111°43′8″至112°21′5″之間,東西寬50公里,南北長53公里,總面積1551平方公里。全市轄10個鄉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1萬。
古交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數2808小時,年最高氣溫達40攝氏度,最低氣溫為-20攝氏度,年均溫9.5攝氏度,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25毫米,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冬春季節多風,最大風速7.2米/秒,風向多北西。結冰期從11月開始,翌年3月解凍,冰期約5個月。凍土深度0.5--0.8米。無霜期平均202天。現有耕地24萬余畝,林地50萬畝,草地50畝,尚有90萬畝荒山棄地可供開發利用。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西境置交城縣,縣置在古交鎮。唐天授二年(691),交城縣治徙卻波村(今交城縣城),以就驛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縣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盧川縣,縣治在今爐峪口。開元二年(714),撤盧川縣復并入交城縣。此后直到民國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內無縣級建置。民國26年(1937)11月,日軍先后侵占了太原和交城縣城。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開創,古交境內的建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民國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挺進古交,發動群眾組建了半政權性質的陽(曲)交(城)邊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初創了革命根據地。民國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員公署在河口鎮成立,后移駐獅子河一帶,同時,山西省陽曲縣政府駐河口一帶,交城縣政府駐屯蘭川一帶。從民國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1年8月改稱為晉西北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3年11月該稱上名)先是游動,后長駐在屯蘭川關頭村一帶。交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屯蘭川、原平川一帶,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獅子河一帶。民國35年(1946)冬,閻軍進占古交鎮、河口等地,并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區(縣級),旋即被根據地軍民摧垮。民國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陽曲縣政府駐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帶。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8月劃陽曲縣的嘉樂泉、閣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與交城縣的河南、古交9個鄉,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礦區、區領導機關駐河口鎮。同年11月上旬,又劃交城縣的岔口、營立、姬家莊、鎮城底、原相、南頭、草莊頭、刑家社8個鄉,連前共17個鄉,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礦區。1971年8月,婁煩縣的長足上大隊和雁門大隊劃歸本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古交撤區建市。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