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位于山西東南部,澤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邊緣。沁輝公路東西橫跨,太焦鐵路、太洛公路并行南北縱穿境內(nèi)。地理坐標為北緯35°40″─36°0″,東經(jīng)112°40″─113°10″。海拔高度800─1391.1米之間。東自鐵佛嶺與陵川縣接壤,西至老馬嶺與沁水縣相連,南至界牌嶺與澤州縣交界,西北至丹朱嶺與長子縣為鄰,東北自金泉山與長治縣相接。東西廣41公里,南北縱37公里,總面積946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萬分之一。平面輪廓近似方形。總人口48萬人(2004年)。
高平市現(xiàn)轄9鎮(zhèn)4鄉(xiāng)3個街道辦事處,454個村民委員會,22個居委會,690個自然村,總人口47.5萬人。三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東城街街道辦事處、南城街街道辦事處、北城街街道辦事處。9個鎮(zhèn)分別是:河西鎮(zhèn)、馬村鎮(zhèn)、米山鎮(zhèn)、寺莊鎮(zhèn)、陳區(qū)鎮(zhèn)、野川鎮(zhèn)、三甲鎮(zhèn)、北詩鎮(zhèn)、神農(nóng)鎮(zhèn)。4個鄉(xiāng)分別是:建寧鄉(xiāng)、石末鄉(xiāng)、原村鄉(xiāng)、永錄鄉(xiāng)。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至遲于舊石器晚期,高平已有人類聚居。夏商時代為冀州之域,春秋時為屬晉,始稱泫氏。戰(zhàn)國時改為長平,先屬韓,后屬趙,秦趙長平之戰(zhàn)后為秦所據(jù),置高都縣,屬上黨郡。西漢、東漢、三國、魏、兩晉為泫氏縣,屬上黨郡。北魏初改元氏縣,屬建興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置建州,設長平郡,領泫氏、高平2縣,高平名始于此。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改高平縣為平高縣,北齊末又改平高縣為高平縣,并將泫氏縣并入高平縣,此后只稱高平不再稱泫氏。北周并長平、高都郡為高平郡,高平縣屬高平郡。民國初年,高平屬山西省冀寧道,民國23年,高平縣屬山西省直轄,民國26年后,高平屬山西省第五行政區(qū)。民國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歸太岳區(qū)管轄。民國32年高平東南部劃歸為陵高縣,其余部分仍為高平縣。 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銷陵高縣,原劃歸陵高縣的區(qū)域仍劃歸高平縣,屬太岳四專區(qū)。1948年又改屬太岳三專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撤銷太岳區(qū),高平縣為山西省長治專區(qū)所轄。1958年,晉城、高平、陵川三縣合并為晉城縣,原高平縣成為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為高平縣,先后為晉東南專區(qū)、晉東南地區(qū)所轄。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晉東南地區(qū)成立晉城市,高平縣歸晉城市所轄。1993年5月12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高平市成為省轄縣級市,由晉城市代管。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