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03度45分-105度43分,北緯30度42分-33度03分,區號0816,郵政編碼621000,車牌編號:川B。東接南充市,南連遂寧市、西南界德陽市,西靠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抵甘肅省,東北與廣元市為鄰。總面積20249平方公里,耕地518萬畝。中山區、丘陵區和平原區分別占幅員面積的61.0%、20.4%和18.6%。距省會成都90公里,轄六縣兩區一市,代管省政府科學城辦事處,總人口518萬。科技城現有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80萬人。綿陽市轄涪城區、游仙區和三臺縣、鹽亭、安縣、梓潼、北川、平武6縣,代管江油市和省人民政府科學城辦事處。全市共計9個縣(市、區)和一個縣級辦事處,此外還直轄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教創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至2001年末全市有鄉、鎮建制277個,其中鄉136個(民族鄉22個),鎮141個,農村村民委員會3447個,村民小組27531個,城鎮街道辦事處13個,社區居委會374個,居民小組2217個。
綿陽市的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史籍有明確記載的綿陽城市建制,是在漢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正式設置涪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公元585年涪縣改名綿州,近代定名綿陽。為歷代州郡治所,兵家必爭之地,有“蜀道咽喉”、“劍門鎖鑰”之稱。古往今來,這里曾孕育出治水英雄大禹、絲綢之母嫘祖、唐代大詩人李白、宋代文豪歐陽修、現代作家沙汀、兩彈元勛鄧稼先等眾多杰出人物。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