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參加過美國馬里蘭州商學院商業計劃書大賽,是在清華大學舉行的。美國人邀請的人幾乎全是企業界的,沒有一個國內教育部門的領導,自然沒有中國式的領導講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小人物”的態度,和中國舉行大型會議的形式正好相反。會議結束前,他們首先感謝的不是領導,而是臨時招來為會議登記的學生、同聲傳譯以及其他服務人員,讓大家以掌聲向他們致謝。當時那位活潑的美國女主持人甚至將負責飲料小吃的學生請上臺,將這些青年男女排成一排,讓與會者向他們致意。看到這一幕,你會覺得很感動。
但是在中國,領導總是第一個上臺,如果行業的會議就是行業的主管領導,如果是地方會議就是地方領導,誰官大誰講話時間最長,這成了長久以來形成的規矩,被所有人遵守。而在西方,講話長短、上臺先后是根據參會者與會議關聯度的大小而定的。
美國人不崇尚官僚,崇尚效率,任何被邀請參會發言的人都要遵守時間。回想起來,其實國內開會之所以往往都不能按時開始和按時結束,常常是領導遲到,或者主持人不敢維護正常的秩序,讓領導們講廢話的時間太長,而壓縮的都是一些小人物的但卻是實質性的發言。
在國內會場上,主持人講話千篇一律,首先感謝一大堆在座的各位來賓,而且一定要從頭銜說起,當然也是從最大的說起。他會逐一念每個出席會議領導的名字和職務,那常常是最耗費時間并且最乏味的時刻。如果某位領導有要事在身說好了又沒有與會,替代者還會特別介紹為什么第一把手因工作繁忙不能來,自己得代替演講。
國內的領導無論在何人口中都是被引述的對象,領導的影響力像幽靈般無處不在。無論是行業會議還是某個頒獎大會,或者運動員表彰大會,領導都是被重點提及的。好像那些個人長期研究發明的成果與體育運動員刻苦鍛煉的成績,都和那些不知在崗位上呆了多久的領導有關似的。
西方人在同樣的場合下總是簡單得多,他們的開場白即使提及領導也僅僅是幾個位居前列的顯要人士,而不是像我們那樣恨不得把每個要人都提一遍,免得漏掉了誰還得罪人。
實際上法國人比較喜歡簡單提及被邀請的官員,但不是一味地感謝。美國人開會則很少提及,對他們來說,官員遠沒有那么重要,至少比起企業家是如此。但無論如何,西方人都不會忘記以女士們先生們開頭,總是把女士放在前面。這一點和中國人只分官階大小不分男女性別的開場白截然不同。
這都是因我們的官本位主義造成的,本來,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領導 ”的動詞意思是率領并引導他人朝向一個方向前進,名詞意思是擔任這種領導的人。這意思和英語中的“領導”(leader)基本相同,英語中的意思也是指領袖、首領、指揮者甚至首席演奏者。在美國,“領導”指的是行動者,常常是企業經理。
可是在漢語口語中,“領導”的意思卻演變了很多,它不單指某位領導,也指級別,指官階,指權力,形象地講是自己依賴于或者有求于的人。這些人主要是官員,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的官員,只要他們有權力或者代表權力,即使可能是級別很小的人。他們不僅受感謝多還受人推崇,連講話時間都長,盡管他們大多不太會演講。在公眾場合觀察東西方這個差別很有點意味深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