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文匯報
新一屆畢業生“找飯碗”的工程眼下已經啟動。當滬上很多高校的大四學生正在為如何在自己簡歷上填滿“社會經歷與實踐”一欄而抓耳撓腮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學子們卻明顯感覺到了自身的優勢:就讀上外西語系西班牙語、荷蘭語、葡萄牙語、希臘語等專業的學生,超過90%以上都有出國游學、參加國際學術論壇或擔任國際重要賽事志愿者的經歷;在上外管理學院,每10名學生中就有1人參與過國際性的學生交流項目或大賽……
常年被就業市場捧為“香餑餑”,上外學子身上展現的競爭力,與上外堅持“國際化”的特色辦學思路密不可分。再過兩個月,這所“江南第一高等外語學府”的學校將迎來她的60歲生日。站在新的發展起點,這所在上世紀只立足于“培養多語種人才的外國語學院”,在謀劃未來藍圖時已經有了更加精準的定位:聚焦國家戰略,服務上海發展,培養國際型特色人才。
上外畢業生頗具職場競爭力
“上外目前有各國留學生多達3000名,已經占到全校學生總數的30%。”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吳友富把“30%”這個指標看得很重,因為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在對大學進行評估時,國際學生所占比例已是一個重要指標,基本要求為10%。因此,“30%”不僅是展現上外“國際化”辦學的一個重要參數,對更多本土的上外學生來說,也是一項得天獨厚的優勢。“世界知名的一流學府都有國際化的育人環境,學生在學校里就能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從而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溝通、理解,而這不僅是學習外國語的最終目的,也是培養高端國際型人才的必要條件。”
堅持把“國際化”作為辦學方向,上外積極拓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辦學。目前,該校已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的100多所知名學校建立了多層次的校際交流合作關系。把優秀學生派遣到國外知名大學留學、參加重要的學術論壇、鼓勵學生參加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為上外培育英才的重要手段。
“和滬上以及國內其他重點高校相比,上外學子在全球各類學生賽事上拿獎的比例很高,這也構成他們在職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據上外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于朝暉介紹,近年來該院已有累計30余人次攜論文參加素有“小達沃斯”之稱的瑞士圣加侖國際管理論壇(ISC),累計20余人次參加全球賽扶學生創業大賽(SIFE);累計10余人次出席哈佛的“哈佛雙極年會”和模擬聯合國大賽……在管理學院,參與國際交流項目的學生數占到全院學生數的15%。
啟動創新平臺建設,鍛造國際型人才
作為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搖籃,上外在立足傳統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的同時,主動把對接國家戰略作為辦學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從08年初,上外在全校范圍內啟動“國際型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建設”。
“孕育國際型特色人才,必須在現有的教學體制上有重點突破,打破學科建設資源的部門分割。”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曹德明教授透露,作為創新平臺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一個旨在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涉外機構輸送高端人才的“國際公務員班實驗班”,已經在上外英語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瞄準高端“語言”市場,輸送稀缺人才
據統計顯示,目前全國設有英語專業的高校已達900多所,英語人才濟濟。然而,作為一所老牌的高等外語學府,上外看到的卻是國內高端“語言”市場上的一個空白段。
“英語以及二外教育看上去風生水起,但目前高校培養的外語人才,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在上外高級翻譯學院,不少長期從事語言和翻譯教學的專家們通過“擺事實”的方法,講述他們的深層憂慮。
目前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都采用同聲傳譯,但國內嚴格意義上的同聲傳譯人才奇缺,總共不超過50人;在更高級的國際商務會談中,對翻譯的要求已經不再是雙語,而是能在三種語言之間自由切換,但多語言高級翻譯人才十分稀缺。
服務國家和上海發展的戰略需要,培養高端語言市場的稀缺人才,這正是上外今后的方向。在上外另一個培養高精尖專業外語人才的“重鎮”―――高級翻譯學院,為了鍛造一批高水平翻譯人才,辦學6年來,高翻學院堅持走精品教育路線,對學生實施極其嚴格甚至是堪稱嚴酷的訓練。具有大學英語8級或高級口譯水平的入學新生,要經過多重訓練和層層篩選后,才有機會接觸到“同聲傳譯”的專業訓練。
上外高翻學院是國內唯一一所躋身世界排行15強的專業口譯項目辦學機構,并于今年獲準成為國際翻譯高校聯合會(簡稱CIUTI)的正式會員。從03年以來,上外高翻學院已有20名學員獲得了由聯合國翻譯司和國際同傳協會頒發的同傳譯員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