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所處地理位置屬溫、熱帶結合部,加之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亞熱帶氣溫條件,既具陽光豐富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又有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特征。全年平均氣溫在17.6℃—18.6℃之間,無霜期年均285-311天,年降雨量1290-1900毫米,南部六縣有“天然大棚”之稱。
永州歷史綿長,人文底蘊豐厚,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個十分重要的成員。一、天籟永州永州位于華夏大地南嶺山脈的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北麓,湖南省南部,與廣西桂林、賀州,廣東清遠等兩省(區)三市交界,亦與省內邵陽、衡陽、郴州等三市相鄰。南方為陽,屬火,主離卦。瀟湘之水令世人矚目。瀟者,水清深也(《水經注》)。瀟水發源于永州寧遠九嶷山,是湖南母親河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湘,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說文解字》)。瀟湘二水分別自南向北奔騰而來,在永州城區匯成泱泱大觀。由于熱豐雨沛的太平洋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的浸淫,永州氣候溫和,水光充足,山青水綠,生態優越,適宜于多種動植物生長,也是人類最佳生存環境之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永州道縣玉蟾巖的人工栽培稻粒與陶片的發掘,第一次將人類生存遺跡鏈接到迄今14000年。這是永州彰顯中國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的重大貢獻。二、地名永州永州得名始于隋代。隋文帝時改州、郡、縣制為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雙牌縣永江鄉一帶),開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將永遠的山水寄寓于是州,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蘊涵!零陵比永州更為古老,緣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文明始祖舜帝而得名。司馬遷《史記》: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零者,《說文解字》注:馀雨也。清代段玉裁改馀為徐。徐雨,徐徐而下之雨。陵者,《說文解字》注:大阜也。又,阜,大陸山無石者。就是高大突出的山頭。或云,九疑山古稱零陵,又作靈陵,可能是楚人的稱呼,因帝舜陵墓在此,寓帝舜英靈升天之意。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稱:零陵是我國夏以前出現的三十四處重要古地名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零陵、永州這兩個地名被先后交替使用。三、建制永州永州在新石器時代屬三苗的江南地。夏商至春秋戰國時期屬荊楚之域。秦代屬長沙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轄7縣4侯國。郡域除現在的永州地區外,還包括今廣西桂林的大部分和衡陽、邵陽的一部分。新朝王莽時(8年),零陵郡更名九嶷郡,轄地不變。東漢時復名零陵郡(25年),遷郡治于泉陵(在今零陵區城北),轄區擴大到今湘鄉、雙峰、邵東、衡陽縣等地,共計8縣5侯國。這一時期郡域治地最廣。 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69年12月,撤消瀟水林區管理局,設立雙牌縣。1982年1月,改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 1995年11月,國務院批復湖南省人民政府,撤消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轄9縣2區,原縣級永州市更名為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為冷水灘區。1997年下半年,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從芝山區搬遷至冷水灘區。2005年7月,國務院批準芝山區更名為零陵區。 2005年,永州轄區面積22441平方公里,571萬人,面積與人口分別占湖南省1/10、1/12。四、人文永州新的考古發掘和人文歷史研究表明,祖國大地東西南北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長點。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