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地處湘中偏北,資水中游,雪峰山脈北端。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2%。轄17個鎮、12個鄉、1個建鎮實驗區。縣總人口95.1萬,有漢、土家、苗、蒙古等26個民族。縣城位于資水中游北岸東坪鎮,距省會長沙240公里。安化古稱“梅山蠻地”,土著多為瑤族,是名聞遐邇的梅山文化發祥地,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縣,有近千年歷史。
安化歷史悠久,地靈人杰。境內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的相繼發現,證明距今1.5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為古梅山之域,漢屬益陽縣地。唐僖宗光啟二年(886),梅山峒蠻斷邵州道,不與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章收復梅山,置安化縣。據史料統計,自宋到清,安化通過科舉考中進士以上14人,舉人117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云貴總督羅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20世紀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參加華興會、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成為當時叱吒風云的人物。從大革命到解放戰爭的幾十年革命斗爭中,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繼,共有389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代偉人毛澤東先后于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進行社會調查和開展農民活動;新中國成立后,安化英才輩出,胡吉主、譚望初被先后評為全國林業勞動模范,世界羽毛冠軍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就是從這里走向世界。
安化地形地貌多樣,各類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適宜各種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6.2°C,無霜期長275天,日照1335.8小時,降水1706.1毫米。地勢從西向東傾斜,西部高峰九龍池,海拔1622米,東部善溪口,海拔57米,相對高差1565米。境內高山疊嶂,峰巒挺拔,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63座。資水橫貫縣境中部,境內干流長度大于5公里的溪河170條。1961年柘溪電站關閘蓄水,形成柘溪水庫境內水面達85平方公里。安化盛產松、杉、竹、果、茶葉、油茶、油桐、棕、藥材等,有木本藥材103科,1022種;鎢、金、銻、釩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9種;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蓄積量150萬千瓦,除柘溪電站外,還建有中小電站142處,總裝機2萬多千瓦。
安化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名勝古跡頗多,風景迷人。位于縣城北8公里的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人工湖面、游艇飛馳;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峽谷中,索橋飛架;叢林中,亭閣隱現。位于柘溪庫區的柘溪省級森林公園,從省內外引進樹種67科358種,其中珍貴樹種15科25種,被稱為亞熱帶的植物園,是旅游的勝地。六步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12250公頃,核心區有數百公頃保存較好的原生植被。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