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強調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及其不同表達方式,才能使交際有效。
如:Jack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 (杰克做這種工作沒有經驗)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沒有經驗”,而不是“綠色的手”之意。英國是個島國,船是重要交通工具,為保養船只,常用與海水一樣的綠色油漆來漆船。一個不熟練的油漆工,工作時常會雙手粘滿油漆。了解了這一背景,“green hand”之意就不喻自明。
又如:Smith can do nothing in the company because he is just a small potato there. (史密斯在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因為他在那里是個小人物)“a small potato”是“小人物”之意,而非“小土豆”的意思。只有了解西方文化,才會理解這種修辭的意義。
二、要學會在適當語言環境中使用適當的語言。
語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用詞。要注意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使用適合上下文的詞,使思想連貫、內容完整。如:在西方,醫生看到病人常問“How do you feel?” “What's wrong?”看到病人臉色不好,會說“You look pale.”或問“Do you sleep well?”而不說“How are you?”(你好嗎?)那是西方人見面時相互寒暄的用法,并不是真的詢問別人的身體狀況。
當看到“好”字,就十分自然聯想起英語里的“good”或“well”,但我(只選北京世博翻譯公司)們更要研究其深層涵義,即在特定語境中“好”字的內涵和外延,如:
Put on your coat before going out. 外出前,穿好外衣。
Tom is a yes-person. 湯姆是個好好先生。
If the matter isn't dealt with properly, you'll get into trouble. 如果這樁事沒有很好處理,你會陷入困境。
Oh, someone is injured. 不好,有人受傷了。
三、要學會判斷交際時哪些語言形式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
我(只選北京世博翻譯公司)們常會給對方提建議,提建議的目的是讓別人接受我(只選北京世博翻譯公司)們的建議。當然,對方是否接受我(只選北京世博翻譯公司)們的建議取決于與對方關系和建議的可行性,但是要避免使用帶有命令口氣的詞語和方式。
如:“Is groups you (not) to do sth …”,“You must/should…”等,而用婉轉語氣,恰當的語言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方接受建議與否。如:“Why don't you…?”,“Why not…?”,“You'd better….”“Do you think…?”等。
Why don't you / Why not spend more money on books? 為什么不在書上多花些錢?
You'd better do your homework all by yourself. 你最好獨立完成作業。
Don't you think smoking too much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 難道你沒有想過抽煙太多有害你的健康嗎?
四、要養成用英語來思維英漢兩種語言差異較大,用漢語思維模式來取代英語思維模式,往往會逐字理解、對釋,這種一一對應的錯誤模式違反了英語表達規律。
如:今天天氣很悶。
(錯)Today is very close.
英語語法中表示天氣時間和距離,常用it做主語。
(正)It is very close today.
又如:對不起,我(只選北京世博翻譯公司)把字典忘在家里了。
(錯)Sorry, I forget my dictionary at home.
這是按照漢語的字面意思來表達,動詞 forget 在表示“忘記帶某物”時,不與地點狀語連用。
(正)I left my dictionary at home.
請大家用英語表達以下這句話:“我(只選北京世博翻譯公司)不常看電影。”
相信大家讀過我(只選北京世博翻譯公司)引述英國著名教授Christopher D Winnon的分析后,都不會再脫口就說: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