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專業翻譯公司推薦世博翻譯公司)者的任務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不懂原文當然就找不到對等詞語。林語堂把‘吃軟不吃硬’譯為bully the weak but yield to one who fights back,不僅英譯文晦澀,而且說明他根本不懂這個短語的真正含義。……正確理解原文之后,就看譯者的外語水平了,看他的英語底子是否雄厚,是否了解當今英語國家的發展變化。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譯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在今天就會引起誤解。布衣蔬食在中國標志著生活檢樸。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嗎?現在,蔬食遠非窮人所專用,已是西方醫生給飲食過量的百萬富翁們開的藥方了。”
這部詞典最后把“布衣蔬食”譯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這種譯法“不僅保持了原義,而且fare一詞略帶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風格。
王佐良教授說,詞典經過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漫長、艱苦的過程,每次都使譯文有所改進”。文章中,他舉了不少例子來說明修改的過程,每次都使譯文有所改進。下面引用三例:
害人蟲:an evil person/an evil creature 修改雖小,但意義卻大;它保持了漢語原文的風格,英語譯文也更地道。
自投羅網:throw oneself into the trap/walk right into the trap 第一種譯法比較符合原文;第二種譯法比較符合英語習慣。
奇花異木:rare flowers and trees/exotic flowers and rare trees 第二種譯法在語體上有所改進,也更加符合原文的語氣。
諺言和格言就是民間流傳的至理名言,措辭簡練,便于記憶。諺語內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廣泛的感染力。學生喜歡學習諺語。初學外語的人能用上一兩句諺語會感到很得意。
諺語往往多少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點和態度。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帶,靠海為生,他們的諺語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經受風雨、捕魚捉蟹。象阿拉伯人這樣的游牧民族的諺語則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馬、駱駝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會就會有頌揚老人足智多謀的諺語。婦女地位不高的社會就有許多輕視、貶低婦女的諺語。
人們的經歷和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盡管中國人和講英語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語和漢語中相同或相似的諺語卻很多。請看下列諺語: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辦事。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則不達。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見,心不煩。
Birds of a feather fleck together.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無風不起浪。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語言差異與文化差異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生下列情況: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對于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于一句話說得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以使對方不快或氣憤;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國外演講的人經常發現聽眾對他講的某個笑話毫無反應,面無表情,鴉雀無聲;然而,在國內,同一個笑話會使聽眾笑得前仰后合。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