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方面的用語中也可以舉出不少例子。例如漢語中的“斗爭會”這個詞可以譯成 struggle meeting,但這種譯法說明不了這種會的內容。反過來,美國的revival meeting是什么樣的活動,中國人很難猜測,除非親自到現場看過這種宗教氣氛極濃、歇斯底里般的信仰復興集會。同樣,中國人對bingo party和 bingo game往往一無所知,有些詞典中bingo的漢語注釋是:“一種用紙牌搭成方塊的賭博”(《新英漢詞典》),“排五點一種賭博性游戲」”(《英華大辭典》),讀者查到此詞仍然不得要領。
日常生活中的用語也有類似現象。多數英美人從來投有睡過中國的“炕”(kang,a heatable bricked),沒有吃過“冰糖葫蘆”,(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沒有用過中國的“秤”(steelyard)。大部分中國人沒有住過美國的 motel(專為開汽車的游客開設的、有停車場的旅館),沒有吃過 hamburger(牛肉餅;漢堡牛排;漢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時由time clock,(出勤記錄鐘)證明他們是否按時上班。類似這樣的英語詞在漢語中都找不到對應詞,連詞義相近的詞也沒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概念。這種情況十分普遍,無需在此多說。
一在表示自然現象的語言中,漢語中“節氣”的概念在英語中是沒有的。(應當指出,把“節氣”譯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一部常用的現代《漢英詞典》中,把“雨水”譯成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把“驚蟄”譯成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譯成,Pure and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這些名稱不另加解釋就沒有什么意義。但有些“節氣”的名稱在英語中確實有對應詞: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在表示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漢語里有些傳統的古老的詞,如“陰”“陽”,在英語里沒有對應詞,《朗曼現代英語詞典》對“陰”和“陽”的解釋是:“按道教的宇宙觀,‘陰’和‘陽’是兩種力量,這兩種力量的本質產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諧。‘陰’表示黑暗、雌性、消極的。‘陽’表示光明、雄性、積極的。”
“陰”和“陽”的概念作為中醫治療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已沿用了許多世紀,然而,這些原理卻很難對西方人講清楚。中醫理論里所說的“寒”、“上火”等概念,也很難用英語詞表達,只能做些解釋。如“上火”,就說是“內熱過多”,然后再描寫一下癥狀。在《漢英詞典》中“陰”、“陽”兩詞只好分別注釋為:(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etc.)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與《朗曼現代英語詞典》一致,但西方人還是不易明白。
以上例證足以說明差別之大。造成這些差別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環境和傳統有所不同,或是由于工業和技術發展的水平有差異,或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不一樣,等等。
(二)有些概念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但它們又不是完全同義的
有些懂一點英語的中國人介紹自己的愛人時用lover一詞,外國人對此頗為驚訝(因為lover表示信夫或情婦的意思)。外國人不理解,一向在這類問題上謹慎小心的中國人,為何公開聲明自己有 lover呢?應該記住,相當于漢語中“愛人”這個詞的英語詞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美國總統的夫人和州長的夫人常稱為First Lady,有時譯作“第一夫人”,但一些中國人看到“第一夫人”字樣會發生誤解,以為既然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甚至有“第三夫人”、“第四夫人”等,從而得出一種錯誤的印象:“白宮的主人居然搞了好幾個老婆!”
中國人問別人的“籍貫”時,可能指place of birth或where a person is 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來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 a person’s parents or ancestors came from 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來自何地)。有時候兩個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在英語中沒有與“籍貫”對應的詞。Place of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與祖先的任何情況無關。這種差別有時會造成混亂,填寫身份證、個人履歷表、護照等時尤其如此。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